2009年2月23日

紐約我愛你 New York , I love you
白天紐約,黑夜巴黎

New York,New York ! 紐約,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、不同族群、階層、價值...,為了各種因素與理想而移居生活在此的人與文化...。而正是這些粗細深淺、力道不一的生命線條紋理,一筆一劃,世代層疊、交融堆衍...,"紐約" 成了 "紐約"。


<紐約我愛你>電影海報,像用黑色蠟筆一點一點、層疊成型的紐約剪影,背景一顆光影柔暈、大大的愛心照亮夜空,很有意思。

想到剛看完8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,貧民百萬富翁 (Slumdog Millionaire) 的最佳配樂及歌曲得獎者A.R. Rahman 在感言中說 : " 這一生我們有許多機會選擇去愛或者去恨,我選擇了愛,所以我站在這裡。" 腦裡浮現片中一題關於美金百元大鈔上的人頭是誰的片段,由於主角的仁慈善良,機緣下他知道答案...。好運發自內心,誰說不是呢...?

回到正題,海報中無數的小黑點,無數的小人物,或悲或喜的人生,交織成就了大都會的偉大輪廓。但若沒了"愛"來照亮漆黑的夜,誰又看得見這城市的美麗 ?

一座無可取代的城市,通常與單純無緣。紐約的吸引,不完全因為它對世界局勢的舉足輕重。複雜而世故,現實卻深情,同時包容著最奢靡的生活圈與最低微的邊緣世界。

這樣一座影像強烈的當代城市,冷漠與熱情、溫柔與殘酷,層疊交覆、冰火鋒融,分秒上演著匆忙而不曾停歇的入世縮影。

不同際遇、遊歷、不同狀態、心境...,城市之於人心,存在著各自或陰沉或鮮明的色調印象。

偉大城市裡的小人物,小人物眼中的大城市,有了小人物,大都市有了脈搏呼吸...。

People and the City ! 心頭懷抱的人情溫軟,點滴構築了城市獨一無二的個性質感,可遇不可求的人文深度,當下即是的時代刻痕。

義大利作家--卡爾維諾 ( Italo Calvino)在其著作 <<看不見的城市>>中,對一座城市的形容,手法十分飄渺微妙。
有的寫實、有的寫意、有的一磚一瓦描述城池圍牆,有的純憑意念飛舞想像,
最動人的,莫過於那些撇開街廓樣貌描述後、僅存感官記憶交錯而成的訴說,
或許是空氣的輕微流動,或許是人聲的遠近遊走...。

某些城市的溫度與深邃質感,並無法單純用具體的外觀或歷史淵源來傳達。
要了解它最深刻而貼切的路徑,不是研讀歷史、參觀史博。未能生活其中,那麼或許作為一個旁觀者,去品嚐體會其中血肉扎實的境遇人生、炎涼滋味。

<紐約我愛你> 承襲了2006年 <巴黎我愛你>的風格,透過十二位國際從影人、來自不同文化成長背景的眼光角度,分別以5分鐘短片,拍出他們想像、理解與體受的紐約,十二段悲喜無常的生命故事。

導演陣容有首次執導的演員,也有身經百戰的導演 :

紐約出生,以<戴珍珠耳環的女孩>一片驚艷各方的女演員史嘉莉 喬韓森 (Scarlett Johansson)、來自北京,曾自編自導<陽光燦爛的日子>,參與張藝謀<紅高粱>與馮小剛<北京人在紐約>..等影片演出的姜文(Jiang Wen)、曾製作強尼戴普(John Depp)傑克開膛手(From Hell)同時也是本片製片的Allen Hughes、編導演三通,同為製片,作品包括: 色計、慕尼黑、雙面翻譯..的法籍以色列導演 Yvan Attal;

屢屢獲獎的德國年輕導演 Faith Akin (此片中他挑選的主題是紐約唐人街)、伊莉莎白(Elizabeth)導演 Shekhar Kapur、在王家衛首部英語作品--我的藍莓夜 (My Blueberry Nights)擔綱演出的 Natalie Portman、日本<情書>導演 Shunji Iwai、雨季的婚禮 (Monsoon Wedding)及浮華新世界 (Vanity Fair)導演 Mira Nair、尖峰時刻 (Rush Hour) 與 X戰警 3 (X-Men 3)導演 Brett Ratner、 執導 The Return 的俄國籍導演Andrey Zvyaginstev。

演員則包括 :
舒淇、Maggie Q、西亞李畢福、凱文貝肯、奧蘭多布魯、伊森霍克、海登克里斯坦森...等。

*以上相關圖片及資料來自~http://www.atmovies.com.tw ;
http://us.imdb.com ; http://www.movies.sulekha.com; Wikipedia

2006年的<巴黎我愛你>,2009年的<紐約我愛你>。不同階段,不同心境。愛什麼都好。
記得幾年前讀過王文華的一篇文章 : 白天紐約 黑夜巴黎,常常想起。

白天紐約、黑夜巴黎  

‧王文華 / 轉載自 時報悅讀網-王文華作品集


紐約和巴黎,代表了我人生的兩個面向。紐約是白天,巴黎是黑夜。紐約是前半生,巴黎是下半場。

35歲之前,我認定紐約是世上最棒的城市。我在加州念研究所,畢業後迫不急待地去紐約工作。一做五年,快樂似神仙。我愛紐約的原因跟很多人一樣:她是20世紀以來世界文化的中心。豐富、方便。靠著地鐵和計程車,你可以穿越時間,前後各跑數百年。人類最新和最舊、最好和最壞的東西,紐約都看得見。

所以在紐約時,我把握每分每秒去體會。白天,我在金融機構做事,一天十小時。晚上下了班,去NYU學電影,一坐四小時。在那20多歲的年紀,忙碌是唯一有意義的生活方式。活著,就是要把自己榨乾,把自己居住的城市,內外翻轉過來。

這種想法並不是到紐約才有的。其實從小開始,台灣人就過著紐約生活。紐約生活,充滿新教徒的打拼精神和資本主義的求勝意志。相信人要藉著不斷努力,克服萬難、打敗競爭。活著的目的,是更大、更多、更富裕、更有名。權力與財富,是紐約人的兩個上帝。而能幫你走進天堂的鞋,就是事業、事業、事業。

在這種弱肉強食的生活方式,為了保持領先,每個人都在趕時間、搶資源。進了電梯,明明已經按了樓層的鈕,那燈也亮了,偏偏還要再按幾下,彷彿這樣就可以快一點。出了公司,明明已經下班了,卻還要不停講手機,搖控每一個環節。在紐約,為達目的,可以不擇手段,甚至趕盡殺絕。在紐約,沒有壞人,只有失敗者。

台灣,是不是也變成這樣?

每一件事,都變成工作。上班當然是工作,下班後的應酬也是工作。有人談戀愛是在工作,甚至到酒店喝酒、KTV狂歡,臉上都殺氣騰騰,準備拼得你死我活。

我曾熱烈擁抱這種生活,並著迷於這種因為燒烤成功而冒出的焦慮。這種焦慮讓我坐在椅子邊緣,以便迅速地跳起來閃躲明槍暗箭。這種警覺性讓我練就了酒量和膽量、抗壓性和厚臉皮。但也養成了偏執和倔強、優越感和勢利眼。在紐約時我深信:能在這裡活下來的,都是可敬的對手。黯然離開的,通通是輸家。人生任何事,絕對要堅持到底。半途而廢的,必定有隱疾。

在這不睡的城市,每天我醒來,帶著人定勝天的活力,跟著法蘭克辛納屈唱「紐約‧紐約」:「如果你能在紐約成功,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成功」!是的,在紐約,現代的羅馬競技場,我要和別人,以及自己,比出高低。

這套想法,在我35歲以後,慢慢改變。

第一件動搖我想法的,是父親的過世。我父親一生奉公守法、與人為善。毫無不良嗜好,身體健康地像城堡。七十二歲時,他得了癌症、引發中風,經歷了所有的痛苦和羞辱。他一生辛勤工作、努力存錢、堅信現在的苦可以換得更好的明天。我們也相信一分耕耘、一分收穫,用在紐約拼事業的精神照顧他。但兩年的治療兵敗如山倒,最後他還是走了。父親逝世的那天,我的價值系統崩潰了。我一路走來引起為傲的「紐約精神」,沒想到這麼脆弱。

不止在病床,也在職場。當我在企業越爬越高,才發現「資本主義」在職場中也未必靈驗。上過班的都知道,很少公司真的是「開放市場」、「公平競爭」。大部分的同事都覺得你不是朋友、就是敵人。職場上偉大的,未必會成功。成功的,有時很渺小。很多人一輩子為公司鞠躬盡瘁,最後得到一支紀念筆。那些捲款潛逃的,反而變成傳奇。

慢慢的,我體會到:世上有一種比「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」更高、更複雜的公平。人生有另一種比「功成名就」更幽微、更持久的樂趣。那是衝衝衝的美式資本主義,所無法解釋的。

我能在哪裏找到那種公平和樂趣呢?我想過西藏、不丹、非洲、紐西蘭。然後,我注意到法國。

住紐約時,法國是嘲諷的對象。身為經濟、科技、和軍事強權的美國,談起法國總是忍不住調侃一番。法國是沒落的貴族,值得崇拜的人都已作古。法國人傲慢、高稅率讓每個人都很傭懶。動不動就罷工,連酒莊主人都要走上街頭。

搬回台灣後,普羅旺斯、托斯卡尼突然流行。我看了法蘭西斯‧梅思的《美麗的托斯卡尼》,其中一句話打動了我:「在加州,時間像呼拉圈。我扭個不停,卻停在原地。在托斯卡尼,我可以在地中海的陽光下,提著一籃李子,逍遙地走一整天。」

是啊!我在趕些什麼?我耗盡青春用盡全力,拼命追求身外之物,結果我真的比別人有錢、有名嗎?更重要的,我真的因此而快樂嗎?遠方有廣闊的地平線,為何我還在原地搖過時的呼拉圈?

當我重新學習法國,我發現法國和美國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。美國人追求人定勝天,凡事要逆流而上。法國人講究和平共存,凡事順勢而為。紐約有很多一百層的摩天大樓,巴黎的房子都是三百年的古蹟。紐約不斷創新,巴黎永遠有懷舊的氣息。巴黎人在咖啡廳聊天,紐約人在咖啡廳用電腦。紐約有人潮,巴黎有味道。紐約有鈔票,巴黎有蛋糕。

不論是政府或個人,法國人都把精神投注在食、衣、住、行等「身內之物」。就讓美國去做老大哥吧。要征服太空、要打伊拉克、要調高利率、要發明新科技,都隨他去。法國人甘願偏安大西洋,抽煙、喝酒、看足球、搞時尚。當美國人忙出了胃潰瘍,法國人又吃了一罐鵝肝醬。

講到吃,法國有300種起司、光是波爾多就有57個酒的產區。晚上六點朝咖啡廳門口一坐,一杯紅酒就可以聊三個小時。九點再去吃晚餐,一直吃到隔天凌晨。他們在吃上所花的時間,跟我們上班時數一樣。但諷刺的是:他們沒有「All You Can Eat」。

吃很重要,但也要會挑時間,朋友介紹我去試一家法國餐廳,提醒我他們禮拜二、四晚上休息。「為什麼?」我問。他說:「因為主廚要回家看足球。」

聰明的主廚懂法律。法國法律規定一周工作最多35小時,大部分的人一年有五周的假期。而美國人把加班當作自己有價值的表示,渡假時還拿著手機回E-mail。法國人比美國人會玩。每年六月的巴黎音樂節,從午後到深夜,幾百場露天音樂會在各處同時舉行,人多到地鐵都暫停收費。

每年十月的「白夜」,平日入夜就打烊的店面,徹夜營業到清晨七點。每年夏天,巴黎市政府在塞納河右岸佈置了三段、總長1.8公里的人工海灘。細砂、吊床、躺椅、棕櫚樹,自然海灘有的景緻這裡都有,讓沒有錢去海邊渡假的民眾,也可以享受到海灘風光。

當然,法國這麼深厚的文化,不可能只從吃喝玩樂而來。美國人讀書,為了考證照。法國人讀書,為了搞情調。每年十月的讀書節,大城市的火車站內,民眾輪流上台朗誦詩句。書店營業到天明,整晚有現場演奏的樂曲。「美食書展」選在銅臭味最重的證券交易所舉辦。小鎮書展的書直接「長」在樹上,讀者必須爬到樹上,把書摘下來品嘗。

一直跟著美國走的台灣人,會心動嗎?
我心動了。
十一月我到巴黎,一位法國朋友來接待我。臨走前我問他:「明天你要幹嘛?」
「我要去銀行。」
「然後呢?」我問。
「我不懂你的意思……」

對我來說,「去銀行」是吃完午飯後跑去辦的小事。對法國人來說,這是他一天全部的行程。法國人總是專心而緩慢的,每天把一件小事做好。

這樣的生活,對美國或台灣人來說,實在是太頹廢了。的確也是。法國失業率接近10%,高稅率讓雇主寧願打烊休息,免得幫員工繳稅。巴黎鬧區紙醉金迷,但郊區的少數民族卻沒有工作機會。這些都是黑暗面,但對於每日被強光烤焦的台灣人,陰暗也許提供了喘息空間。

生命的終點都一樣,有錢人的喪禮只是比較多人上香。不斷的追趕只是提前衝向謝幕,為什麼不把時間花在慢慢為生命暖場?你不需要一輩子鞠躬盡瘁、死而後已。你可以偶爾伸伸懶腰、安步當車。

我從巴黎回來,台北並沒有改變。關了兩周的手機再度響起,一通電話找不到我的人會連續狂call十通。和朋友見面,他很關心地問我:「好了,你現在工作也辭了、歐洲也去了,接下了有什麼projects?」
「Projects」?多麼紐約的字眼。

我真想說:「好好生活,不就是人生最大的project?」但我知道在熙來攘往的台北街頭,在不到40歲的年紀,這樣說太矯情了。況且,我今天之所以有錢有閒享受法式生活,不也正因為我曾在美式生活中得到很多利益?我仍熱愛工作、熱愛紐約,但已不用像20歲時一樣亦步亦趨、寸步不離。

所以我說:「我還是會早起,白天努力寫作。但到了晚上,我想關掉手機。」
世界少了我,其實無所謂。但我少了我,還剩什麼?

他笑一笑:「你這是用紐約來過白天,用巴黎來過黑夜。」

唉,他講得真好!這應該是一個完美的妥協吧。也許有一天,我能創造自己的「白夜」,讓白天和黑夜融合在一起。但我還沒到那個境界。

「明天星期一,你要幹嘛?」他問。
「我要去銀行。」
「然後呢?」

我張大眼睛,停頓了一下。
「然後呢?」他追問。
「然後我會摩拳擦掌,認真地寫一篇文章。」

◎原刊載於2005年12月28日《聯合報》副刊

6 Comentários:

匿名 提到...

哇~好期待喔~紐約我愛你~

「要了解一座城市最深刻而貼切的路徑,不是研讀歷史、參觀史博。未能生活其中,那麼或許作為一個旁觀者,去品嚐體會其中血肉扎實的境遇人生、炎涼滋味。」
人來到異鄉似乎能夠喚起敏銳的神經。你這段話讓我想起溫德斯,他也說,旅者(而不是遊客)才能發現一個城市的本質。

生活在某個城市裡的人是不是都會具備某種特質?
如果是這樣的話,當人離開了原生城市來到某地,不知道是否會隨之轉變?
還是說,習慣和生活步調可以隨著所處環境調整,骨子裡其實仍是具有原生城市的性格咧~
不知道生活在溫哥華的妳覺得如何?

Lin IsLeen Chao 提到...

._./// ㄝ...溫哥華的我不知道...蒙特婁的我很能體會..呵~翻滾吧!女孩...雖然溫哥華幾年前有去旅行過..可是..我是住在蒙特婁啦!!
關於特質的改變...我認為跟個人的本質個性有關..,或許不知不覺中氣質、生活習慣、步調..甚至價值觀...多少會隨著環境調整..但我始終相信人的本質不那麼容易改變..或許我比較相信的是"相對性增減"或隱藏...
p.s 你有看過茉莉人生嗎?動畫片..你會喜歡..!^^

匿名 提到...

又耗了我一個早上,謝謝你。
不過,看起來我姊和姊夫現在是在柳約過法國生活(已退休)。

Lin IsLeen Chao 提到...

布貓媽妳的繡作好可愛...^^其實我想在任何地方都好..地點不是重點,重要的是心境..我逛你網站感覺得出你也很會過生活,你姐跟姊夫的生活想必也很不錯:)

匿名 提到...

咦?我稍早的留言好像消失了@@
唉呀呀我剛才留了什麼咧~~~

對不起啊~我是笨蛋~明明想著蒙特婁卻寫了溫哥華@@ 不好意思啊 哈哈

心境這兩個字很有趣耶
直譯的話~就是心所在的地點
妳說的好,地點不是重點,重要的是心境 :)

我看過茉莉人生了~我也很喜歡喔~^^

Lin IsLeen Chao 提到...

哈哈~顆~這種想著東卻寫著西的事我也常幹..而且年紀愈大愈常犯...糟糕糟糕@_@

Yoga Ducky ~ 格格布露 小園丁

我的相片
Lin IsLeen Chao
Montreal / Toronto / New York
台北 Taipei 頁頁台北
碎女子。From Taiwan。
台灣熟女生,對旅行上癮、喜愛人文、熱衷美與藝術相關事物、喜歡下廚及美食、紅酒與Whiskey,調酒最愛Martini。喜歡雨聲街這個名字。
在下雨天聽流行音樂,喜歡小王子與張愛玲,愛讀江國香織、保羅 科爾賀、赫拉巴爾和卡爾維諾的書,癡迷於高行健層疊筆調荒涼中的深情、席慕蓉詩裡清風河岸夜空下的煙花燦爛。
嚴重缺乏跳舞及畫畫天分,方向感與認人能力殘障,怕打針、怕高及毛毛蟲。喜歡香水,不愛化粧,不喜歡日本,喜歡法國,傾慕中華文化的悠遠深邃。偶而不理性購物,目前對瑜珈很著迷。環遊世界是畢生的夢想。生活的價值及態度,介於世俗與超脫的矛盾間。複雜、倔強、喜怒形於色、有時軟弱、些許世故、還算坦蕩。想作個有質感與生命紋理的人。在匿名充斥的網路世界,鉅細靡遺介紹自己。如果可以,想變成一棵樹。
檢視我的完整簡介

一覽無遺,只是有點兒蔓草叢生。

一覽無遺,只是有點兒蔓草叢生。
她的小園中總是開著些什麼花,
我時常站在這個用籬笆圈起來的
靈魂園地前,發現自己
被移植於錦葵與蒔蘿之間。

-- 葛拉斯 (Gunter Grass) ~ 給不讀詩的人

看不見的城市 ~ Italo Calvino

看不見的城市 ~ Italo Calvino
看得見的卡爾維諾,看不見的想像氛圍..。
如果有一本書,每次讀起來都不一樣..。

佐拉的特別之處是一點一點留在你記憶裡的:
它相連的街道、街道兩旁的房屋、房屋上的門和窗等等,然而這些東西本身並不怎麼特別漂亮或罕見。

佐拉的秘密,在於如何使你的目光追隨一幅一幅的圖案,就像一首曲譜,任何一個音符都不許遺漏或者改變位置。為了讓人更容易記住,佐拉被迫永遠靜止並且保持不動,於是衰萎了,崩潰了,消失了。大地已經把它忘掉。

傷心咖啡店之歌 Cafe Triste

傷心咖啡店之歌  Cafe Triste
問題出在有很小部分的人厭煩了這種韻律。人生是一場華美的旅行,我只是想要走走相反的方向,從典型的人生觀裡面出走。

我知道我的工作表現出色,那是因為優柔寡斷,讓我在不想要的人生裡越陷越深。我在騙我自己。我一直不敢認真地面對自己,我不勇敢,我不負責,我甚至不誠實。

所以我必須向您辭職。一隻不肯把花粉攜帶在腿上的蜜蜂,可能是個悲劇,可是牠所損失的是什麼?是一隻普通工蜂的一生勞作。

讓我自由地闖蕩吧,充其量是,我所損失的不過是一個一般人的人生罷了。-1996 朱少麟

我是異性戀,我投希望一票。

我是異性戀,我投希望一票。
自由、希望、純真。
他用無私的愛,改變世界-自由大道。

哈維米克 Harvey Milk,
美國政治史上首位勇敢以出櫃同志身份當選的議員。一個平凡人,用真誠勇氣做著不凡的事。不把同性戀放大成唯一的弱勢,而是強調了人權的普世價值。他的支持者並非只有同志,還包括了亞裔、黑人..,一如他幕僚團隊的多元組合。

1977年當選,次年被暗殺。生命結束了,卻讓無數原本躲在衣櫃中痛苦自責的同志,找到了生存的希望、走入陽光的勇氣。
圖文節錄自影評人聞天祥&此片官網Blog。

不煉金丹不坐禪,不為商賈不耕田。

閒來寫幅青丹賣,不使人間造孽錢。

-明 唐伯虎

Google PageRank Checker 背包客棧

格格布露花園~Yoga Ducky Living in Montreal © 2008. Template by Dicas Blogger.

Back to Top